2)第144章 官费留德_大时代的中华梦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层金粉,或者拿一张绿卡的人要好上不知道多少倍。

  这些孩子到达德国后除了德国那边会安排人员帮他们补习知识,还要学习德语,适应当地的生活习惯。

  相比于留美、留法、留英,韦珣更喜欢德国的学习氛围,学术、工作上的高度自律和严谨会培养这些孩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性格。就韦珣亲身所见,德国人虽然没有后世吹嘘的那般过分严谨,但是比之英法美也是强上一筹的。

  尤其是教育的前几批人,他们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会对华夏造成极大的影响。

  法国人的浪漫自由,英国人的绅士风度,白头鹰的自由皿煮,在韦珣看来这些风气都不适合。

  见到学生们上船之后,教育部副部长蔡元培感慨的说:“华夏复兴,在于教育啊。”

  韦珣听到他的话说道:“鹤卿先生说得极是,我听陈嘉庚说我们派到德国学习的第一批师范学生就要回来了?”

  蔡元培知道他问的是1897年年初和1898年年中选派的师范教师,因为当时华夏没有足够的师资力量来进行物理、化学、工程、机械、动力等科学学科的教育,只能从琼州、民垦公司、台岛的青年人中挑选一批有一定功底的人到德国学习。

  当时蔡元培还没有加入复兴党,他是去年五月份加入的,身为教育部长,他也对这两批师范生的归国很期待:“德国那边发电报过来说要九月才肄业,要回来估计最少也得十一月。”

  听到十二月才回来,韦珣点点头表示知道了。

  现在的教育部长是马相伯,正在杭城组建浙省师范大学。

  这个人可是个了不得的人物,他是**近代第一所私立大学震旦大学的创始人和首任校长,他是**四大名校之一复旦大学的创始人和首任校长,他是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之一、“北平四大名校”之一的辅仁大学的创始人之一,他是上海名校向明中学和复旦中学的创始人和首任校长,他倾尽家产办教育。

  他和蔡元培、李嘉庚、盛宣怀、陶行知等人对近代华夏教育极其深远。

  复兴军收复沪城非租界区的时候,他正深感“自强之道,以作育人材为本;救才之道,尤宜以设立学堂为先”

  原时空中他计划将自己的全部家产——松江、青浦等地的三千亩田产,捐献给天主教江南司教收管,作为创办“中西大学堂”的基金,并立下“捐献家产兴学字据”,规定该产业供作中西大学建成后的学生助学金。

  到沪城主政的复兴党官员听到这位老人有这样超前的想法,全然没有他印象中的老年人的古板迂腐,找上门洽谈一番之后更是对这个老人的想法佩服不已。

  韦珣接到沪城的电报之后立马就想起了这个活了一百多岁将后半生都奉献给华夏的老人,可自己又脱不开身,只能请郑祖荫前去游说。

  郑祖荫到了佘山之后,先是介绍了复兴党的政治纲领,又详细说了教育部的计划,邀请他到教育部任职。

  只是这个老人不喜欢这些虚名,受邀之后没有管自己是什么职务,拿着经费就表示会在江浙徽建立起师范大学,把教育搞好。

  虽然挂名了部长,但实际的教育部负责人是郑祖荫,李嘉庚负责更多的是为接下来的义务教育提供师资力量。

  本章错误已经修改,感谢书友的提醒。

  这串话是水字数,否则章节修改达不到字数啊

  请收藏:https://m.touna.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