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百七十四章 太原军校_狙击南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这几天家有远客,多少会影响状态,又不想断更,所以每章字数会写少一些,但再怎么少,也要保底三k。所以嫌字数少的书友,原谅则个。)

  成立太原军校,是狄烈继扩军与完备训练之后的又一项重要军事举措。

  早在组建教导营之初,狄烈就已经意识到,教导营只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类军事培训基地。在教导营里,学员们更多学习到的只是军事技能,理论少而实践多,更倾向于成。这是在当时天诛军严重缺乏基层士官的情况下,不得已而暂行的权宜之计。

  除了狄烈任总教官时的批学员,是修满训练课时结业之外,之后的三、四批学员,都因战事频仍,屡屡提前结业。并且因为战事的需要,而降低了选拔标准,紧急量产了一批虽然勉强合格,却不及批学员精锐的士官,这其中就包括了猎兵。

  如今拥有太原及河东广袤之地,人口多、粮食足、兵甲精、钱物丰……最重要的是,有一个战略缓冲广阔而坚实有力的后方基地,以及相对充裕的时间。是时候结束教导营的历史使命,成立真正的军事学校了。

  说到办军校,狄烈还是有一些章程可借鉴的,毕竟他本人就曾在军事院校学习过。当然,这并不是说他就一定能办出一个堪比现代军校的典范来。学习与办学是两码事,就如同每年有那么多的学生从学校毕业,却并不表明这些学生就有办一个学校的学识与能力。

  当然,在这八百年前的宋末。也没必要办一个类现代的军校,只要仿造这个时期的各个书院,建一个纯军事院校就行了。

  北宋时期,正是院学兴盛之时,当时在全国各地已经建有许多书院。著名的有石鼓书院,应天府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茅山书院等等。不过这些书院都是谈玄讲儒、纵论天下。却绝不会涉及兵事武学。

  而说到武学,朝廷的国子监里倒是有武学这一项,但武学生学习的都是兵法、行营、布阵、演武的为将之术,很多东西在真正的战场上其实都不实用。尤其是没有培养基层的军佐,使得一场战争的胜负太多维系在将领身上,将领心怯、犹豫、动摇。稍有失误,就会造成军队的惨败。而一败就是溃不成军,自相践踏,难以收拢——这种溃败所造成的损失,远远大于敌人的直接杀伤。而这都是宋军中垂直指挥只到营指挥使这一级,再往下的都、队、什都缺乏指挥能动性所造成的恶果。

  狄烈一直很注重对基层士官的培养,也一直很有成效。他一向认为。在一支军队里,基层士官的水准越高,这支军队就越有战斗力;一支真正的强军,不应该、也不可能只由一名或数名勇将、或战将、或猛将来挑大梁;将一盘散沙的军队,编织成一张扯不破

  请收藏:https://m.touna.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