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85 顺风邮局_大宋有毒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大概意思就是说有人在明州往顺风邮局里存一笔钱,然后拿着邮局给的汇票、记清楚互相约定好的暗语,就能去另外一个有顺风邮局的城市把这笔钱取出来。

  手续费还是要的,但和方便性和安全性比起来不值一提,谁愿意带着一大笔钱上路呢。不过话又说回来了,谁又敢保证顺风邮局能兑现承诺呢?要是邮局出了问题,存了钱的商人恐怕比遭遇劫匪还惨。

  抱着这种疑虑,大多数商人都在观望,准备看看有没有第一个吃螃蟹的。这个人很快就出现了,是位来自凉州的毛线商人。

  产自甘凉路的毛仿品在南方沿海地区非常畅销,这里的冬天穿毛衣最合适,既不臃肿又能保暖。

  卖完了毛线,凉州商人觉得趁着年节期间带点丝绸回去还能赚一笔,可手头的钱款不太充裕,咋办呢?

  正好明州的顺风邮递改成了顺风邮局,不光能送信还可以异地存取款,只要两地都有顺风邮局或者银行。

  做为一名凉州商人,湟州银行的名号必须知道,也必须相信。这家银行自打开业至今,不管是发行新币还是农业贷款,从来没失信过一次,比当地官府的信誉还高。

  既然有湟州银行参与,凉州商人啥顾虑都没了,马上给家里人去信,让他们把钱存入湟州银行,然后再把汇款单通过顺风邮局送过来。

  一个半月之后,凉州商人就从明州邮局里如数拿到了家里汇来的钱款,当面付给原本不太相信的明州绸缎商,再雇上三辆顺风镖局的箱车,带着丝绸和对生活的曲线憧憬,美滋滋的返回凉州发财去了。

  其实这位凉州商人并不是顺风邮局联络好的活广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应该是明州的钱家,不承想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把钱家的风头给抢了。

  不过广告效应比钱家来做一点都不次,在明州、杭州、台州一带做买卖的甘凉路商人很多,既然老乡成功了,再加上对湟州银行的信任,明州邮局的业务量立刻就多了起来。

  刚开始全是甘凉路商人登门,马上又有福建商人加入,连带着河北路商人也一起跟进。

  据说两淮修河制置使、凉王王浩也是这里的大客户,他的手下正在河北路雇人砍伐树木,所需费用也是通过顺丰邮局直接转往大名府银行,再在当地提取现金,方便极了。

  要说这两个顺风真尼玛会做生意,啥货物都不卖一年到头可不少赚,只需看看各地顺风镖局门庭若市的场面就知道了。

  可惜这个买卖谁也不敢抢,要论走南闯北,谁也不敢拍着胸脯说全能平趟,半路出事儿就不是小事儿,钱财好说,人命咋赔?不用多,每年来几次就没人敢来花钱买方便和安全了。

  那顺风镖局为啥能做到万无一失呢?沿途的歹人急眼了连官军衙役都敢抢,没有不敢抢镖局

  请收藏:https://m.touna.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