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章 祸起萧墙 · 窝里斗开始_易中天中华史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到了卫国的共(读如恭),从此叫共叔段。

  叔段逃到共以后,郑庄公把武姜迁到了城颍(今河南省临颍县西北),宣布母子二人恩断情绝,不到黄泉不再相见。

  春秋编号第一大案,大体如此。

  但,此案可疑。

  郑国的受封之地,原本在今陕西省华县,后来迁到今河南省郑州市和新郑市之间,靠近现在的新郑市。因为是新的郑都,所以叫新郑。郑庄公的郑,就在这里。那么,它跟叔段受封的京、避难的鄢,又是什么关系?

  二者之间。

  请看地图。

  京,在今河南省荥阳市,位于新郑西北;鄢,在今河南省鄢陵县,位于新郑东南。京、郑、鄢,刚好连成一条直线。也就是说,叔段从京逃到鄢,要路过新郑。这种逃亡路线,岂不怪异?难道段的本意,是要去投案自首?或者庄公的战车开过来时,段是像贼一样夜行昼伏一路狂奔的?

  再说了,鄢与京,相距甚远,中间还隔着新郑,不大可能是段的地盘,也没听说他在那里有什么盟友。他的势力范围,主要在郑国的西北部,最远到廪延。廪延在今河南省淇县和滑县南,延津北,跟鄢可谓南辕北辙,八竿子打不着。跟共,倒是近。共,在今河南省辉县,而且当时是卫国的地盘。事实上叔段到了共,就平安无事,庄公也没派人去捉拿或暗杀,反倒自我检讨说“寡人有弟,不能和协,而使糊其口于四方”。[2]因此段的逃亡,应该是由京而廪延,再到共。甚至逃到廪延,说不定就安全了,为什么要往鄢跑呢?

  [2]语见《左传·隐公十一年》。

  ◎实线箭头为段的逃亡路线:京→鄢(路过新郑)→共(卫国势力范围)。

  虚线箭头为合理的逃亡路线:京→廪延(郑国势力范围)→共(卫国势力范围)。

  这就只有叔段自己知道了,历史上没有任何解释。

  更难解的,是郑庄公。

  我们知道,郑庄公是春秋最早的牛人,之后才轮到齐桓和晋文。他即位时,郑立国不过半个世纪。然而在他掌权的四十三年间,郑却崛起为中原第一大国。[3]这样一位雄霸天下的政治家,为什么会让叔段肆意妄为长达二十二年之久?[4]难道他对段的狼子野心,事先竟毫无察觉,也没有任何人提醒和劝阻?

  [3]郑立国,是在公元前806年(周宣王二十二年)。庄公即位,是在公元前744年(周平王二十七年);去世,是在公元前701年(周桓王十九年)。

  [4]庄公即位,是在公元前744年(周平王二十七年);克段,是在公元前722年(周平王四十九年,鲁隐公元年)。

  当然有。

  请收藏:https://m.touna.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