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五章 使节 · 枪杆子里面出说法_易中天中华史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是先歃。歃(读如煞),就是歃血。这是当时诸侯各国盟会时的一个重要程序。具体做法,是牵一头牛来,割下左耳,放在盘里;流出的血,则放在一种叫作敦(读如对)的食器里。然后,参加会盟的代表,依次以口微微饮血,或用手指头蘸血涂在嘴旁,叫“歃血为盟”。这个动作,相当于在合同书上签字。

  不过,签字可以同时,歃血却有先有后。排在第一的,一般都被认为是盟主,或盟主就该先歃。所以楚国的要求,晋国便表示不能同意。晋国代表团说:我们是当然的盟主,没有谁可以在晋国之前先歃血。楚国代表团则说,你们自己声称贵我两国地位相等,那就应该轮流坐庄,凭什么每次都是晋国优先?

  吵来吵去的结果,是晋国让步。代表团内部,副团长叔向又劝团长赵武:诸侯归服的是德政,不是谁做主持人。历来诸侯会盟,都有小国来主持的。这次就让楚国做一回晋的小弟,又有何妨?

  于是楚人先歃。[9]

  [9]本节事见《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不和平的世界和平大会,到此总算落下帷幕。但叔向的说法,其实是自欺欺人。没错,小国做盟会主持人的事,是有的。但那指的是“执牛耳”,不是歃血。执牛耳和歃血,是一个程序中的两个环节。第一步,是把牛的左耳割下来放在盘里。这就叫“执牛耳”。做这件事的人,相当于司仪,所以多半由小国的大夫来做。盟主是不动手的,在旁边看,叫“卑者执之,尊者莅之”。[10]然后,盟主取敦中之血先歃。盟主歃血后,才轮到其他人。

  [10]请参看《左传·定公八年》杨伯峻注。

  由此可见,同盟国地位的高低,不在盘中牛耳,而在敦里的血。先歃血的,才是老大。所以,公元前502年,晋国和卫国会盟,卫灵公让晋国大夫执牛耳,自己先歃血,结果便发生了肢体冲突。[11]执牛耳,牛吗?

  [11]见《左传·定公八年》。

  看来,弭兵之会上,楚国是占尽了上风。原因也很简单,这时的楚国已成为南方强国,北方的晋国则开始走下坡路。强大的军事力量,支持着楚国强悍的立场和强硬的态度。种种外交辞令,不过是华丽的面纱。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也出说法,甚至歪理。

  实际上,所谓“世界和平大会”(弭兵之会),不过是大国的俱乐部。小国除了唯命是从,并没有多少发言权。他们的代表,不要说捍卫国家的主权和尊严,就连保住自己的性命,都不容易。

  比如叔孙豹。

  请收藏:https://m.touna.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