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八百零二章 交接_三国骑砍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若还在,即便打输了……多少还有谈判的余地。

  速定天下,既是曹操、先帝的夙愿,也是当代人的一致心愿。

  人心思定,这就是大势。

  若等两年,自己不在了……那边绝不会再跟朝廷讲道理。

  自己不在了,朝廷这里恐怕也受不住鼓动,也会挽起袖子跟那边找茬生事。

  天无二日,谁都想做那个泽被苍生的人;民无二主,谁都想做驱使士民的人上人。

  关羽敛笑,郑重看丞相:“养虎为患者,某也。今,岂可假手于人?孔明先生,汉室社稷、先帝所托,今后就赖先生了。”

  “不敢辜负。”

  诸葛亮俯身长挹,见状关羽疲倦无力,抬手轻轻挥动,身边的长史裴俊将一道漆封的木匣双手捧着递给车前的尚书令黄权,黄权伸手接住这沉甸甸的先帝遗诏。

  随后他双手捧着引领尚书台余下七人走向丞相车驾,丞相也下车,行叩拜大礼后,才接住这卷密封的遗诏,转手移交给主簿胡济。

  见丞相那边收好遗诏,关羽才起身,向重新登车的丞相附身揖礼,丞相还礼。

  礼毕。

  关羽又深深看一眼丞相,坐回椅子上:“出发。”

  戎车原地调头,向玄武门驾驶,仪仗、卫士、鼓吹乐队向两侧让开,等待戎车经过,随后次第后撤,通向北城北门。

  南宫,宫墙之上,皇帝怔怔望着关羽的依仗、鼓吹从不远处的街道渐次走过,又扭头去看南边玄武门,那里丞相的车驾渐渐驶来,光禄勋向朗已经引领宿卫、禁卫、郎官上前迎接。

  只是边上的中军军吏班列伫立不动,中军四大部督十分难得的出现在一起。

  恐怕过了今天后,四大部督不可能再同时出现在城里。

  中军失控的迹象越发的明显,可偏偏触碰不得,投鼠忌器。

  如同一个死结,解决北府之前,如果解决四大部督,会令先帝老臣寒心、中立的倒向北府,支持朝廷的会转为中立……解决四大部督,反而提升有限,会损耗朝廷的综合实力。

  等解决了北府,四大部督也就没什么好忌讳了,收拾就收拾了……先帝旧臣,难道还敢为四大部督鸣不平、叫冤、造反不成?

  先帝旧臣……岂不闻一朝天子一朝臣?

  皇帝思索着,摇头哂笑转身离去,那里正在交割的权柄,似乎与他无关一样。

  荆豫驰道,当阳县,长坂桥。

  这里地势较高且绵长平缓,杜夫人在马车里静静等候。

  长坂桥上,是一段段的行军队伍,中秋时节大军过境,尘土飞扬。

  马谡驻马桥的一端,目光审视着一个个的南中百人队,思索南中兵与北府兵的结构差异。

  南中兵是这两年丞相精心训练的强军,但结构上跟当下流行的北府兵不同。

  北府兵每个营七百余人,甲兵只有不足五百;平均下来,每个百人队只有七十名甲兵。所以府兵的百人队装备配置一致,刀剑、斧头、矛戟、弓弩都是定数。

  南中兵则不同,根据不同族群的体格、性格、风气,针对性的编训为特定的战队。有负责防守的刀盾甲兵,也有冲阵、游击的战队。

  不同的编队,就有不同的装备……优点是很明显的,编队只携带使用的军械,日常训练也是这些军械为主,因此军械掌握的熟练度更高,战术单调也意味着战术训练十分的娴熟。

  而北府呢,军械体系复杂,行军沉冗……对军吏、军士的要求太高了。

  若不是当年吃掉于禁麾下七军,获得这三万魏国精锐中军……田信也不可能迅速编训出现在的府兵体系。

  这样的精锐府兵补充困难,也亏这些年运气好,没有出现大规模的伤亡。

  于此相对应的就是南中兵训练简单,只要有兵源、器械,就能快速编训、成型。

  南中人口近乎二百万,何愁兵源不足?

  只要战争陷入对峙,把北府精锐拖疲,两个南中兵换一个府兵……打到最后,撑不住的肯定是对方!

  跟南中兵不同,府兵即是战斗单位,也是农耕的重要劳动力,也是各种工业的临时劳力。

  而征入中原参战的南中兵,根本不影响南中本地的生产、生育!

  防疫、健康政策的宣传,南中人口只会越来越多!

  请收藏:https://m.touna.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