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43章_清和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矮子。

  船队出发之前,永乐帝特意召见了郑和王景弘,令两人抵达日本之后,明确传达他的意思。

  倭寇的问题很闹心,明朝天子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鉴于以往种种不愉快,日本必须给明朝一个满意的答复。

  识相的,道歉,赔款,交人,一个也不能少!

  这些话,一字不漏的写进了诏书里。

  道理是对本国人讲的,蔖尔小国,诸多蛮夷,不识教化,该收拾就不能手软。

  郑和王景弘齐声应诺,表示定会遵照天子之意,一字不漏的向日本宣示天子诏令。

  永乐帝很满意,放下笔,盖上印玺,随后又多加了一句,“若其不能自行剿寇,治以本国之法,明言告知,朕将派兵,治以上国之令!”

  这话说得是相当不客气。

  翻译过来就是,让日本人眼睛擦亮点,掂量一下自己的斤两,最好识相点,自动自觉把倭寇的问题解决了,再道歉赔款,自然万事太平。

  不识相的话,朕就要动手了。

  枪炮无眼,不慎打到了人,砸塌了房子,误伤些花花草草,在所难免。介于日本-政-府-种种不合的态度,因此造成的一切严重后果,都要由日本负责!

  郑和王景弘再次应诺。

  负责记录天子起居的史官很是苦恼,经过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才郑重下笔,将此事记录下来。

  职业道德要求他实事求是,但考虑到国际影响,下笔还是经过了润色。

  毕竟,上-国-天子-威-胁-恐-吓,口口声声要用拳头讲道理,委实不利于大明的对外形象。

  华夏是礼仪之邦,讲究的是以理服人,以德服人。

  若要以力服人,必须要春秋一下。

  在史官陛下,朱棣的一番-霸——权-之语,被春秋成了“使其自行剿寇,治以本国之法”十二个字,留存后世。

  对此,日本掌权的源氏会如何想,会不会抗-议明朝实行-霸-权-主-义,欺压友善邻邦,还大-肆-篡——改-历史,就不是史官考虑的问题了。

  甭管经过了几百年,有一个道理始终通行。

  国力强盛,才有说话的底气。国家强大了,民族强盛了,说天阳是方的都有人相信。

  永乐时期的大明,概括总结起来,完全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胆敢犯大明疆土者,杀!

  没实际行动,只是想想?那也不行!灭了敢实际行动的,回头就到你地盘上去宣——誓——主——权。

  敢不服?那就打到你服为止!

  永乐帝不是个好人,和老爹一样,在历史上留下了好杀之名。但他却是个称职的皇帝。正是他手中的长刀,杀出了一个四夷臣服,万邦来朝的华夏盛世!

  身负皇命,有天子为后盾,郑和相当有底气,自然不会对日本客气。加上晕船造成的不-良-反应,郑公公更加没

  请收藏:https://m.touna.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