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764章 信息互换_学霸的黑科技时代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代表是否在大会上公布一些数据就要看NASA和盘古科技的谈判了。

  盘古科技提出了条件,需要NASA火星、木卫一、二,哈勃的一些资料。

  与之交换的是盘古科技手中月球的一些数据,比如氦三的具体含量、月球土壤具体成分、月球环境、宇航员在月球生活接近一个月面临的问题和详细的技术问题等等。

  这些资料互换其实是双赢的。

  火星、木卫一二以及哈勃勘测的数据看似数据量无比庞大,对米国来说却没有太多的用处。

  因为火星和木卫一、二那么遥远,米国人也只是派遣探测器去看看,要想人类登陆并且获得一些资源那是许多年后的事情的。

  米国对这些数据的保密并不是很看重。

  但是这些数据对盘古科技至关重要,火星离米国很远,离盘古科技却很近。

  可控核聚变推进器研发成功以后,火星旅行很有可能在旅游类APP上线。

  哈勃几十年来观察的数据也对盘古科技非常有用,如果量子技术完全成熟,徐利民的量子传输技术或许能够实现,那么哈勃观察的星云或许是盘古科技找查地外生命的原始导航。

  萧铭心中还有一个结,潘沙星到底是否存在,在哪里?

  先比之下,在月球取得的数据对盘古科技而言也并不是那么重要,毕竟月球被人类探测的差不多了,很多数据都是公开透明的,但是米国最想要的就是宇航员在月球生活了一个月后的一些经验。这对他们的火星计划很有帮助。

  盘古科技也和不会吝啬这些技术,就算把这些资料告诉NASA,没有盘古科技的生态舱协助,米国完成火星基地计划,至少得三十到五十年后。

  如此计算下来,这样买卖的确是双赢。

  在谈判中,米国人并不愿意完全交代技术,特别是火星的相关资料。

  当盘古科技方面拿出几张照片后,NASA改变了想法,完成了资料互换。

  这些照片是盘古科技蜻蜓摄像机在离夏国登月不远地拍的,这个地点也是米国六十年代登月的地点。

  按照米国NASA公布的资料,这个地点有他们废弃的设备,有米国的国旗,有脚印等等人类活动的痕迹。

  月球没有大气,也没有风,所以地质面貌是相对平静的。几十年过去了,这些东西应该还在。但是蜻蜓搜索了广大的区域后根本就没有发现任何人类活动痕迹。

  这就只能说明一个问题——米国人的登月并不是完全真实。即便米国人登月的确成功了,那么肯定不是每一次它都成功了。

  有可能米国只成功了一次,但是宣传了好几次。也更有理由怀疑,米国登月其实一次都没有成功。

  这是关系到米国和NASA国际声誉的事,而且盘古科技有100%的证据。

  NASA代表将这几张照片收了起来,在资料互换的协议上签了字。

  在这样的背景下,宇航大会顺利在江城召开,几天后顺利闭幕。

  这一次大会,萧铭没有参加,他优哉游哉的和郑璇雨在江城视察着新能源楼盘的开盘情况。

  请收藏:https://m.touna.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