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410章:北海道海军对峙,战争临近_唯一战胜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了,因此只要是有工作的人,生活质量都不会下降。

  政斧则在这一时期非常有钱。

  个人所得税加上对企业的税收,同时还有铸币税,更有华东集团这个国有大集团的高度垄断。

  同时在这一时期,中华帝国开始有意识的提高国民生产效率。

  例如那些繁华地段的小商小贩,一律砍掉。这些小商小贩的个人劳动产值太低了,虽然能够创造很多就业,但现在不缺的就是就业,国家那么多的工程在建设,还会愁没有就业岗位?

  华东集团和中盛集团、华盛集团合资成立了一家‘帝国零售公司’,华东集团占总股份的75%,中盛集团占10%,华盛集团也占10%。

  因为这不是重工业领域,因此将主要由中盛集团和华盛集团的管理团队进行管理,负责管理的集团多拥有5%的不固定股份。至于是中盛还是华盛来管理这家公司,主要看各自运营能力,决策层先期采取轮换制度。华东集团在选决策层的时候拥有决定权,华东集团不介入管理,但也要看成绩,同样也只看成绩,效率高,成绩好就不换,成绩不好那肯定要换。

  帝国零售公司将在全国各城市开设超市,超市比商场更加贴近普通民众的曰常生活。

  这些超市在效率上比个人零售商店高出十倍不止,也就是说可以让更多的人口投入到建设当中去,最大限度的挖掘个人劳动力价值。

  同时帝国对于帝国零售公司的政策更加优惠。

  总的来说,这种行为也就是进一步的提高垄断程度,垄断很多时候并非是完全不好的,起码在提高生产力方面,垄断的模式拥有绝对的优势。因为在不受政策限制的情况下,要想取得垄断地位,必须建立在更高的生产力水平和组织效率之上。

  由于是国家资本垄断,因此这种垄断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同时也提高了整体的生产效率。

  中华帝国的这种国家垄断模式不是一般国家能学的,因为难度太大。这不是一种以政策限制来进行垄断的模式,而是以一种允许民间资本进入的垄断模式,要想取得垄断首先就得靠市场竞争手段,把竞争对手干掉。所以其他国家是学不来的,也只有中华帝国拥有这样的实力。

  同时在经济萧条之时,大量的工厂破产,因此中华帝国手上掌控着大量的商业资源,华东集团用这些资源,联合中盛集团与华盛集团,进行了一系列的产业深度整合,在轻工业、、销售、服务业等领域都形成了一批垄断企业。

  中华帝国基本上是边恢复边整合,相比之下,美国银行资本家们整合的时间更为宽裕得多,因此比中华帝国更早将手上的产业整合完毕。

  在加强垄断的同时,中华帝国又出台了许多扶持创业的政策,同时还有许多创业基金的存在

  请收藏:https://m.touna.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