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一七五章 势同水火_乱清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洋丝”之争的明确表示也没有。对于故旧们的请托,曾中堂到底是个什么意思,大伙儿都颇为困惑。

  另外,“京控”的路子,走的虽然不顺,可是也没有停下来,同情“土丝派”的江浙籍的京官,其实不在少数,一轮又一轮的“冰敬”、“炭敬”送下来,终于有几个表示,愿意为“调和土、洋之争,说上几句公道话”。

  同时,曾国藩那里,除了写信,“土丝派”希望,能够有人当面“给中堂请安”,“面陈所请”至少,得搞清楚曾涤生肯不肯帮这个忙啊?

  曾国藩奉诏入京,“土丝派”认为是一个极好的机会,如果能够说动曾中堂,陛见的时候,有意无意,对“洋丝”扔出那么一句半句不以为然的话,即便不能马上“动摇天听”,“土丝派”也可拿来大做文章,“洋丝派”的压力,就会倏然大大增加!

  这就是为什么不断有两江籍贯的京官,造访贤良寺,说什么“两江受惠中堂至深,受乡梓士绅之托,前来问候起居”,云云。

  只是他们没有想到,不论什么人求见,贤良寺的门上,一律挡驾;对“前来问候起居”的两江籍的官员,尤其不客气,说什么,“爵相督直,如果是直隶士绅有所陈请,登基大典之后,或许不能不见,可是,两江关爵相什么事儿?大人请回,就是登基大典之后,也不必再劳步了爵相是不会见的。”

  “土丝派”灰熘熘的,他们没有想到,此时的曾国藩,已经不是“铁路大辩论”那个时候的曾国藩了。

  *(……)

  (三七中文)

  请收藏:https://m.touna.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